杏彩体育注册秦州区: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【通讯员赵雅琪】近年来,秦州区以科技强链、招商补链、服务稳链的形式,抓实抓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融通供应链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,为加快推进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坚持在立足区情实际中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布局。找准产业发展定位。产业发展,最关键是要找准路子,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。坚持“因地制宜,宜水则水、宜山则山、宜粮则粮、宜农则农,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”的原则,制定产业发展规划,找准发展切入点,“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,将小产业做大,把弱产业做强。摸清家底盘活资产资源。结合产权制度改革,对各村集体资产、资源、资金进行一次大摸底、大盘点、大起底,搞清楚手中到底有什么、缺什么、可以挖掘和利用什么,做到心中有本“明白账”。在明晰“三资”的存量、结构、使用状态的基础上,组织好市场对接,多渠道增加“三资”收益。探索多元发展模式。坚持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,杏彩体育注册遵循“宜种则种,宜养则养,宜商则商”的原则,探索资产盘活型、项目带动型、为农服务型、文旅农康融合发展型等多元化发展路径。
坚持在强化四项举措中不断稳固粮食生产。抓点示范稳面积。坚持区镇村联动,压实粮食生产责任,按照“抓点示范”的思路,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、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,稳步扩大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面积,在杨家寺、秦岭等镇打造形成5个万亩粮油生产示范片带,建成37个千亩示范点。高标准农田提质量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生产示范片带、高效节水灌溉、梯田宜机化改造、农机农艺推广相结合,做到建成一片、管好一片、受益一片,进一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,实现旱涝保收,高产稳产,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后劲。整治撂荒保耕地。坚持把撂荒地整治作为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举措,将撂荒地整治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,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成了撂荒地的“新主人”,做到撂荒地不解决不松手,复耕不到位不罢休,杏彩注册杜绝了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。在秦岭、太京、天水等镇打造8个撂荒地整治千亩示范点。大豆玉米促产能。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,连续两年落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万亩,建成千亩示范点3个,500亩示范点15个,保证玉米不减产,多收一茬豆,实现一田双收、稳粮增豆的目标,耕地效益大幅提升。
坚持在实施三大工程中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。实施果品产业迭代升级工程。以天水花牛苹果、秦州大樱桃两大品牌为主导,积极开展果园提质增效,在秀金山园区、太京镇庙子梁、天水镇等片区集中实施老旧果园改造、新品种培育等3万亩,建成藉口、天水等11个优质设施早熟大樱桃基地,建成西坡梁、藉河南山等9个果品产业片带。实施蔬菜产业提质增品工程。秦州区将蔬菜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抓手,全区建成杨家寺镇川道区、牡丹镇大柳树村等10大设施蔬菜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,全力打造“秦州蔬菜”品牌,全区蔬菜面积达到17万亩、产值11.7亿元。成功创建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园。实施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提升工程。秦州区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优势,积极引进和培育中药材新品种,打造秦岭连翘等7大中药材基地,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,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、产值4.6亿元,“天水连翘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。
坚持在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中稳步推进融合发展。秦州历史文化悠久,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故有“羲皇故里”之称。气候条件优越,自然山水兼有南雄北秀之美,素有“陇上江南”之称。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处。获得“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”“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区”“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”“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”“美丽中国·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”区等荣誉称号。近年来,秦州区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、良好的自然生态等资源禀赋,大力实施“旅游富区”战略,探索形成具有多元效应文旅农康产业发展新途径、新路子、新模式,建成56个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、8个乡村旅游样板村。2022年,全区接待国内游客96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49亿元,同比增长21%和3.8%。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00.07万人,旅游收入22亿元。
坚持在落实四项措施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。实施标准化种植。通过品牌和产地认证,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,完善蔬菜质量追溯体系。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绿色农资保供力度,检查规范农资市场、农资经营户500余次,查办涉农违法案件12起,有效净化农资市场。推广无公害农药使用45万亩,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100%。打造特色优势品牌。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、检测、追溯等基础建设和品牌培育、发展、营销和保护体系,全区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认证42个。“林联蜜园”和“罗玉大樱桃”获得了“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”认定,“秦州大樱桃”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。完善产供销体系。充分应用秦州蔬菜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,对蔬菜销量进行系统分析,采取“集中管理、定点生产、全程检测、统一配送”的基地直供方式,积极开展“农校对接”,与市一中、天水师院等8所院校和机关食堂进行“蔬菜直供”。建立联农带农机制。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,累计培育龙头企业121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1892家,家庭农场232家。创建国家级示范社9家、省级示范社37家、省级龙头企业25家,“五有”合作社占比达75%,推广“经营主体+基地+农户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“土地入股收租金、资金入股分红金、劳力入股赚薪金”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